横店影视城年薪百万潮声丨微短剧破局野蛮生长,比拼第四分钟
- 情感
- 2024-12-18
- 132
- 更新:2024-12-18 01:11:50
一分钟知晓剧情,两分钟情节跌宕,三分钟上演重生复仇……围绕霸总、重生、穿越等主题,以“直爽”为核心感受,时长短、节奏快的微短剧,在过去的一年间一路狂飙。
《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.9亿元,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。
大流量下,越来越多“玩家”进入这个赛道,监管也随之升级。狂飙突进近一年之后,微短剧有了什么变化?微短剧的“第四分钟”该比拼什么?近日,记者在影视重镇横店、微短剧专业影棚临影厂等地探寻。
横店里的竖屏人生
沸腾的微短剧行业,吸引众多剧组扎堆能满足场景、服装、器材、群演等影视产业链各环节需求的横店影视城。
3月底,记者在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就遇到4个微短剧剧组在拍摄。去年5月,嗅到微短剧风起,华夏文化园快速从文化型景区转型,设计改建出一批适合微短剧拍摄的场景。
在园区里,记者见一个正在拍摄的微短剧剧组,执行导演正在跟一位古装扮相的演员对台词,执行导演念一句,演员跟着说一句,重复四五遍、调动起演员情绪后,就立刻开拍。
“微短剧节奏很快,每一集最重要的是埋钩子,吸引人往下看。”拍摄现场,饰演女主角的演员林青告诉记者,她从去年11月开始拍微短剧,到现在,已经拍了快10部。“我的最长纪录是连续拍了27个小时。拍短剧,能5天拍完绝对不用7天。”
“去年10月开放以来,园区每个月能接待50到60个微短剧剧组,最多时,一天接了十几个微短剧剧组。”华夏文化园负责人袁满说,短剧因为成本低、拍摄快,置景通用化,给园区带来新机遇。
微短剧在最近这一年里,给了更多人机会。横店的不少群演摇身一变,成了微短剧的制片人或导演。
王一帆是横店的一名特约演员,自2021年开始“横漂”以来,演过电视剧、电影,也演过微短剧。“工作天数和收入在增加,也积攒了很多经验。”他说,不久前,自己还担任了一部短剧的副导演。
“去年3月,我们成立了微短剧专班小组,负责拓展拍摄基地、对接微短剧拍摄公司。”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基地运营相关负责人说。
文旅微短剧真香
许多人把2023年称为微短剧元年。这一年,微短剧市场迎来爆发,从业者争相涌入赛道,作品数量井喷。同时,国家广电总局开展了系列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。
“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的周期逐渐步入尾声,从业者开始在市场开发、产业联动等方面做文章,希望以‘微短剧+’撬动行业新发展。”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微短剧和文旅结合,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。
今年1月,国家广电总局发布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,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优秀微短剧。计划提到微短剧可以从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取景取材、从非遗中汲取营养、聚焦乡村振兴等,这将为县域发展开辟更多新的可能。
入选该创作计划首批推介项目的微短剧《飞扬的青春》,全程在温州瑞安曹村镇拍摄,将当地的美景、美食、文化与剧情深度融合。播出后,带动当地全域游客累计接待近20万人次,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%。
景点、景区入剧,微短剧赋能文旅,三、四线城市“破圈”之路迎来新的赛道。
在衢州市区向东17公里,一座占地面积约170亩,总投资约7亿元的短剧超级工厂正在建设中。负责该项目的衢江区康投集团投资管理部经理吴洪剑表示,他们看好微短剧和文旅的双向奔赴。一方面,短剧能让衢州有更好的曝光度,是地方发展文旅产业的推动力量;另一方面,衢州的自然资源、文化底蕴,都是短剧拍摄的养料。
在衢州,更多人在入局微短剧行业。
衢州腾云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周建明去年底开始“试水”微短剧,制作的《至尊神皇》上线仅48小时,收益就破千万元。目前,他已和常山县文广旅体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结合常山特色的文旅微短剧将于5月开机。
在杭州临平临影厂门前,多巴胺色彩的街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打卡,这里是临平发力“微短剧赋能地方产业”的一个尝试。临平计划通过临影厂影视微短剧品牌,打造集创作、拍摄、制作、发行、交易到衍生产业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。
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,临平宣布今年会加码微短剧产业,除政策扶持等外,将发力“微短剧+”新赛道,创新探索“微短剧+实体经济”“微短剧+乡村振兴”“微短剧+文化传承”等业态,赋能地方发展。
“美景加故事,能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。”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周逵表示,淄博烧烤、甘肃天水麻辣烫等的走红,都离不开故事元素,当前旅游已从过去“以景点为中心”转向“以人和事件为中心”,以优秀微短剧为代表的好内容,不仅是旅游的附加值,更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向精品化发展
“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影视公司入场,以及系列监管治理举措的跟进,从更长的周期看,微短剧势必要摆脱流水线式的制作,向精品化发展。”春节后刚将办公室搬至横店华夏文化园的传承影视负责人傅伟兵说。
采访中,记者已发现变化的端倪。
最直观的是行业人才结构的调整。从王晶、周星驰等“下场”拍短剧,到华策、正午阳光等专业影视制作公司“挤入”赛道,长剧的人才培养等机制逐步复制到微短剧领域,原有的生产格局形成优胜劣汰。
其次,是微短剧制作成本明显上升。“一部微短剧的成本现在涨到30万元、40万元甚至100万元,大部分用在了拍摄和制作环节。”傅伟兵说。显然,微短剧进入了提升品质的阶段。
当然,微短剧的品质化也不意味着盲目卷成本。在符合微短剧商业逻辑的基础上,“最终还是要卷内容。”
编剧小七在一年多的微短剧创作中摸索出了规律,短剧市场的急速爆发依靠“爽感+投放+付费”,但吸引观众不能只靠“爽”。她认为,符合创作规律,好的剧本才是开启微短剧品质化发展的一把钥匙。
作为影视行业新兴的内容产品,如今微短剧的发展路径让许多业内人士想到曾经的网络电影。市场发展初期,生机勃勃但质量良莠不齐,经历野蛮生长,数轮行业淘洗、内部竞争,最终屹立不倒的,是兼顾社会价值、思想价值、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品质化内容。
微短剧显然走在这样一条路上。